冬病夏治 三伏貼

2009061918:50
     中醫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春夏養陽”、“擇時施治”的理論。


     現代中醫師根據清代名醫,張潞的張氏醫通『諸氣門下‧喘」所記載的內容「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 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 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 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開展了三伏貼的臨床治療。


     三伏貼是 “冬病夏治、穴位敷貼”的一種治療方式,也是中醫學的一種特殊療法。


     所謂“冬病”就是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此類疾病是冬季多發病、常見病,在夏季處 於緩解期;而“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進行身體的調治,這時最易把冬病 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


     穴位敷貼的功用一方面可以刺激穴位、激發經氣,發揮經絡穴位本身的理氣血、調陰陽、補虛損作用;另 一方面,藥物透皮吸收,到達臟腑經氣失調之所,發揮其藥理作用。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也是調養人體陽氣的最佳時機,即所謂“春夏養 陽”。人體虛弱的陽氣得以調養恢復之後,在冬天時的抗病能力就會增強,這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 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照古籍,這是一年之中最炙熱的三天,亦即所謂的初伏 、中伏、末伏,來施行貼藥治療。


     三伏貼就是利用三伏日的時間在患者身上特定的穴位,貼上中藥做成的藥餅,以減緩冬季時疾病的發作。 由於本方法不僅具有藥物吸收、經絡調整、局部刺激等多種治療作用,還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無痛苦 及無毒副作用的優點,故老少皆宜。


     三伏貼適用的疾病包含了以下幾種疾病,例如呼吸系統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氣腫、肺間質疾病、肺功能不全、反復上呼吸道感染、體虛易感冒,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咽異感症(梅核氣)、扁桃體炎等。另外像免疫風濕方面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頸椎腰椎退行性病變等。在中醫辨證上屬虛寒型。


     對於三伏灸貼的療程時間,臨床研究顯示,要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特別是老年患者,起碼要堅持三年(3年為一療程)以上才有明顯效果。而對於病程長的患者可適當延長療程。


     同時也要了解,三伏灸貼不是治療慢性病的特效藥,它只是疾病治療方法中的一種,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原本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三伏灸貼期間也不要盲目減藥、停藥。


     為了真正做到冬病夏治,除了依照醫師的指示治療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亦相當重要。建議患者平時亦可配合一般門診,採中西藥物或針灸等結合治療,才能更有效的改善過敏體質,提升生活品質。


     另外,夏天接受“三伏貼”治療後,在冬天症狀減緩時應該再配合“三九貼”,因為“三九貼”是“三伏貼”的 補充。在功用方面“三九貼”是冬病冬防,重在養陰;而“三伏貼”是冬病夏治,重在養陽。兩者配合,陰 陽並調,更可提高機體素質與抗病能力。


     “三伏灸”與“三九灸”相配合(合稱為“伏九灸”),夏養三伏、冬補三九,療效相得益彰。所以,貼三伏也要貼三九。


接受三伏貼須注意瞭解以下事項:
1.一般敷貼時間為2~6小時。3歲以下幼兒敷貼2小時,成人以6小時左右為宜。 2歲以下幼兒不建議此項治療。若貼敷後有嚴重不適,如局部搔癢難耐或灼熱 感明顯,應即刻取下藥貼。建議患者敷貼後,先留置觀察30分鐘至1小時, 若無明顯不適時,再離開醫院。

2.皮膚易過敏者、皮膚有傷口者、有特殊藥物過敏史者、孕婦、有炎症感染疾患、 發燒或急性肺炎、支氣管炎、呼吸道發炎者皆不適合此法治療。

3.開放性肺結核和有糖尿病病史者也應慎用此法。

4.敷貼藥餅期間不宜在陽光下曝曬,不宜久處於冷氣房、洗冷水澡或游泳, 以避免降低敷貼藥效。另外避免從事激烈的活動,以免敷貼藥丸脫落。

5.飲食方面,以清淡食物為主,飲食上禁食致敏食物、辛辣發物、生冷瓜果及冷 飲食物等。




7月19日(星期六)為初伏,
7月29日(星期二)為中伏,
8月 8日(星期五)為末伏。

  資料來源吳明珠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