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說故事達人】-聲音的運用

2008092616:59

【如何成為說故事達人】-聲音的運用

 「聲音」是說故事最重要的工具,在培訓故事媽媽的過程中,我不斷研究讓說故事聲音更好聽的方法。因為,有好聽的聲音,才能說出好聽的故事。而,好聽的說故事聲音可以因訓練而獲得。以下是我的研究心得,提供給所有想要去說故事的朋友參考。

 

一、找出自己的聲音

  每個人有與生俱來的生理結構,不管遺傳,或是受到成長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嗓音。但是,我們卻很少去注意自己的聲音,說不出自己聲音的特色。在訓練時,我會請每個人隨著我起的音發出一個長音,這時,大家就會聽到每個人不同的音色。在發出這個長音的同時,我會請大家把手放在聲帶上,去感受聲帶的振動位置。隨著發聲音階的變化,聲帶振動位置也隨著改變,讓大家了解聲音之高低,是取決於共鳴地方的不同。

 

  接著每個人唸一小段詞,分別用不同的音高來讀,去感受哪個音高最適合自己、最不吃力,由那個地方發出來,就是自己最自然的聲音,大家要把它記住。

 

二、腹式呼吸

我們每分每秒、行住坐臥都在呼吸,不需要去提醒身體,它便自然運行,

因此,大家就忘了去關照它,一直到身體有其他不適,影響到呼吸之順暢時,才會去注意它。

 

  講故事時所運用的聲音,大量超過平常講話,有時為了效果,還要變聲。不管是大聲說話,或是快節奏的連續唸詞,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氧氣,如果沒有把呼吸的節奏調整好,可能一下子就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所以,練習呼吸,也是說故事訓練課程裡重要的一項。

 

  呼吸要深且長,讓氣下到腹部,訓練時,我會請學員把手放在腹部,聽著指令慢慢吸氣,吸氣時要感覺肚子慢慢鼓了起來;吐氣時感覺肚子內縮。學員一邊慢慢呼吸,我一個個檢查他們的肩膀有無放鬆,當眼睛微閉關注自己的呼吸時,身體的其他部位必須完全的放鬆。接下來練習憋氣,吸足一口氣後,分段慢慢呼出,利用橫隔膜的力量,控制氣。

 

三、發聲練習

  大家都知道聲音是由聲帶振動產生,但是,單靠聲帶發出的聲音是很微弱、單薄的且毫無音色可言,必須藉助腔體共振,才能把聲音美化成各種音色、音量和音程。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共鳴箱,而且有不同的共鳴區,(有人把它分七個區,有人分為五個區),因為這些共鳴區,我們才能發出各種聲音。

 

  人體是一個自然樂器,這個樂器的基本配備幾乎人人具有,但是,卻只有部分人懂得去運用它,多數人一生用不到十分之一。平常,我們是自己,講自己會講的話、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講故事時,我們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講很多我們不曾講的話,所以,必須增加配備才能讓發聲順暢、不吃力;如果不懂得增加配備,很快的,就會傷了喉嚨,很多剛講故事的人都有聲音沙啞的經驗,就是這樣造成的。

 

  進行發聲練習就像開動平常不用的機器,讓它們潤滑、保持功用。我會從中音(咽腔和喉腔)的共鳴開始,先發「啊」的聲音,慢慢提高音調,一個音程一個音程感受共鳴區移動的情形,直到高音(鼻腔和頭腔)共鳴時,已經摸不到咽喉的振動了。接著再從高音往下走,直到中音稍作停頓,再從中音往下走,把聲音從口腔共鳴移至胸腔和腹腔。這個「摸聲音」的練習,會讓大家對於聲音的移動印象深刻,也因此了解身體和聲音的關係。

 

後記:

  「聲音」是說故事最基本的配備,要成為說故事達人,第一步是把聲音練好。而「發聲練習」大家一起做,效果會更好。台灣很多故事團體都有固定聚會,如果好好利用機會做做暖身運動-發聲練習,那麼大家的說故事功力一定大增。期待大家更認真看待說故事這件事,願意花時間摸索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