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過動兒---老師您可以這麼做

2010100314:46
遇到過動兒老師您可以這樣做

    一般小學生都是好動的: 因為她們還沒有習慣團體生活: 但有些好動的小孩是她們自己控制不住的: 那就是一種疾病了: 連教師也會束手無策的:

那就是過動兒(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候群)碰到這樣的學生: 你可以

 

一、接納學生的缺陷與障礙

我們是孩子的老師和教練,若是我們與孩子兩人間必須有一人須保持冷靜與智慧,那當然是我們,而不是有障礙的孩子,故不要跟孩子的障礙過不去。

二、對過動兒多一點體貼與包容,並時時給予肯定、讚美和鼓勵

因為過動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一步必須由大人來做。我們要用體貼、包容的心來看待過動兒,不能情緒化。他們不是問題的本身,而是有問題需要幫助的孩子。此外,孩子就是孩子,過動兒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希望被愛,被喜歡,被接納,也希望讓別人高興,但屢屢失敗的經驗,不斷的侵蝕著他們的自尊心,於是沒有自信,更加自卑。老師應給孩子成功的機會、讓孩子感受成功的經驗、幫助他們肯定自己有用,多給予讚美正面回饋,以培養自尊心、自信心。

 

三、少一點抱怨

我們的學生就是有「障礙」的孩子,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教師宜敏銳觀察、找出學生細微或可能的潛能,放大孩子的優點、優勢,而不要時時惦記著孩子的「不能」、「無法無天」或逢人便傾訴著孩子的障礙、孩子的行為問題、孩子是多麼不可教。如是心境,如是做法,都無濟於事,只會加深自己的挫折。其實,換個心境,換個角度,將焦距對準「孩子有什麼」,一定會有驚喜的發現。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細心、用心和關心,學生會進步,教師專業會成長。

 

四、不要忽略身為「教師」的應有的職責

 倘若班級有學生伴隨明顯過動症候群,老師都會面臨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幾乎都在「處裡」過動兒「搶搶滾」的行為,結果其他學生不是被忽視,就是無法順利有效學習。 老師是班級的靈魂人物,老師的用心如仙女的魔棒。只要有心、付諸行動、用心經營,相信每位老師都會找出一套有效且合適的班級經營方式,「班級黑暗、混亂期」終會「撥雲見日」,所有學生的學習都會步入正軌

 

五、接受挑戰的態度

「班級裡有過動兒」對教師而言,是一項挑戰,有時,甚至是教學生涯中最大的挑戰。

當然,尋求「外援協助」也是正確的方法之一。「外援」可涵蓋家長、學校行政人員、醫療團隊、復健專業團隊、或是有專業輔導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因為學生有過動的行為,就認為家長有責任要陪讀,進而「要求」家長(或照顧者)長期性的,甚至是經年累月的陪讀…。「家長陪讀」在某些非結構性的情境,例如校外教學、慶典儀式或特殊場合等,有時確實有其必要性;另外,有一種情形也是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讚嘆的,例如,有的老師因應個案過動兒某種特殊考量,再加上家長個人意願,讓家長成為「個別化教育方案」教學過程中的協同教學者。總之,如果教師只因為一種心態「我沒辦法」,而「要求」家長(或照顧者)長期性的「就是專門照顧自家過動兒」的陪讀方式,如是「要求」,如是作為,實在有待慎思!

 

六、接受相關專業知識與訓練

教育與訓練多重障礙過動兒光只有愛心、耐心是不夠的,它是需要方法的。「知識就是力量」,教師應時時找機會充實自己對學生各式障礙類型(包含 ADHD 、智能障礙、自閉症、唐氏症、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癲癇、腦性麻痺、甚或兒童精神分裂症等等)相關專業知識,亦可透過類似研習進修課程或是諮詢校內外相關專家,以獲得有關知識。

 

七、建立良好親師溝通管道與合作關係

訓練過動兒常規,最有效的方式是家庭與學校能組成聯合陣線,建立起相似的「架構」密切配合、更互為彼此諮詢的對象。家庭若配合困難,教師宜多傾聽家長的心聲,體諒家長的無奈、繁忙、求好心切或特殊原因等等,教師宜放下身段,用柔軟的、同理的心,鍥而不捨「理直氣和」的和家長溝通,最起碼要建立起和諧的親師關係。其實,老師的真誠、努力,家長終會知道。切忌以指責的心態來面對家長,應該先有同理心,尊重家長的努力,這樣才能使家長成為助力,而非敵對的角色。有些家長很用心研究 ADHD 的相關知識,加上他們處理自己孩子問題的經驗也較教師為多,因此,教師可以多與家長溝通,藉以了解相關資源或有效措施,或是與家長共同討論一套適合於家庭和學校之管理和訓練的方式共同合作,在家裡和學校同步建立適合 ADHD 學生成長之環境。

 

八、不要放棄學生

有些老師常常掛在嘴邊說,除非改變學生家長的管教方式,除非改變其家庭環境,否則這個學生無藥可救。這種除非 ---- 否則的條件語句,常常抹煞學生「獲救」的機會。因為父母的人格或管教方式常常無法一朝一夕改變,學生失能或破碎的家庭也常常無法復原。正確的看法是:如果家長能合作,則學生將很容易「得救」;但是,如果沒有家長的幫忙,教師一樣可以改變學生在學校中的行為。不要忽視老師的力量,不要輕言放棄學生。老師也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他人之一,為師者宜自勉:「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爹不疼、娘不愛,老師疼、老師愛;爹不教、娘不教,老師教」,教育是良心工作,疼愛、教導學生是老師基本的態度與主要職責。

此外,不要輕易假設 ADHD 孩子在班級的表現是偷懶,不要輕易假設孩子的行為是故意的, 不要放棄行為改變技術、不要忘記尋求外援,不要受會澆冷水或提供負面意見的同事在身旁影響,不要讓想影響你的教師,用他過去的經驗影響你。

 

過動兒缺乏完整教養網絡‧李寶梅(高雄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協會理事長)

     其實,並非會打人的、有攻擊性的、坐不住的就是過動兒。一八五四年,德國醫師霍夫曼創用了「過動症候群」一詞。過動兒的成因除了最早被認為的原因……腦傷之外,後來的研究還發現了如額葉功能失調、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基因遺傳……等原因。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第四版的診斷標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一般稱過動兒〉分為注意力不集中型、過動 – 衝動型及綜合型三種。患童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鑑定與協助。包括藥物、心理輔導、社會行為訓練……。但社會大眾甚至少數醫療人員常因外表行為過動而草率地將過動兒類型化。部份其他障礙如智能不足、自閉等導致個案無法表現出符合實際年齡的行為或過動,即被歸類為過動兒。而過動兒報導中所述「智障合併行為過動」由於問題癥結點不同,藉由專業的診斷,方能釐清問題,配合相關醫療措施,更是絕對必要。

 

    雖然我國在民國八十六年五月正式頒佈實施特殊教育法,然而事實仍然與法規中的相關規定有相當大的落差。少數有特教理念的學校走得很孤獨,而有很多學校把特教班當成教師轉校服務的跳板,或是即將退休教師的安置所,具正合格的特教老師則又被迫必須兼普通班的課或行政工作。而智力正常的過動身因外表與一般人無異,外人難以了解其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大都被分散在普通班裡,但普 通 老師在整個師範教育養成過程中,沒有修讀特殊教育,既無法有效教導,甚至因不了解而無法接納,又迫於學校生態、成績掛帥等壓力,已經不是一句「零拒絕」就可以粉飾太平的。

 

    另外,雖各校皆有輔導室,實際上不但人手不足、沒有專業社工的介入,更頻傳「輪調」- 上屆總務主任太辛苦了,本學期調任輔導室「休息」,試問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來擔任屬於心理輔導,甚至是精神醫學範疇的工作?現有的教育政策及制度,師資的養成與培訓、學校制式化的課程與評量方式等等,對這群孩子而言,鑑定、安置、輔導都做的太少。身為過動兒的 家長及 老師,我們的支援與資源都很少。

    所有孩子 – 不管是輕、中、重度甚至多重障礙,都有他教育的切入點,而我們身處的社會教養機制問題愈來愈嚴重,空有教育法是不夠的,政府除了應推動親職教育外,更應整合法律、醫療、教育、學術及臨床心理界,建立完整的、跨領域的服務網,讓老師、過動兒及班上其他同學各得其所。

 

    如何教養「過動兒」

 

一、清楚的行為設定,一致的獎勵處罰(非體罰)原則。 過動兒需要的是以耐性愛心為基礎的清楚規範原則的教育,尤其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應該一致,不要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考驗過動兒 辨識臉色的能力,徒增孩子的混淆,無法貫徹建立遵守行為的習慣。

 

二、修正不當的高標準,建立多重價值觀。 關於評量標準,家長若只接受單一的價值觀,依靠唯一的考試分數做為學習評量的方法,將使與過動兒共同生活的日子充滿坎坷荊棘,因 為過動兒70%有學習困難。

 

三、父母親的情緒管理。 父母親面對過動兒,經常火冒三丈,原有的耐性根本不夠用,父母親需要情緒管理,預防陷入與過動兒的惡性循環互動中,良好的親子關 係是治療過動兒的基礎。家長應學習一個更有效的行為管理方法才是 當務之急。

 

溝通能力情緒管理之訓練

 

    -過動兒情感上起伏較大、較極端、理想化傾向,故需有兩性相處、思維溝通及情緒管理的訓練。舉凡孩子的身心,大概都跟情緒的發展有關係,所以談孩子的情緒管理,有一個很大的原則,就是要幫忙孩子塑造他的行為及人格。孩子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包括我們身為成人每天也都在學習。所以,如何在他還是需要或依賴大人的階段,我們應該如何幫忙他,在這階段有比較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很多個別化的因素,包括有些家庭對孩子有比較獨特的期待,可能就不見得適用在一般的原則上面。其實教養孩子的原則,基本上是非常類似的,妳用在過動兒的方法,對一般的孩子也用的上,但對於這些特別的孩子,我們要熟悉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才能夠對他們有一個比較好的引導。

 

注意缺陷過動症兒童情緒處理的一般原則 --相信兒童正向改變的可能性

 

    在臨床工作上,因為我們做過很多的家長諮詢,家長常常會個別帶孩子來談,常常會注意到其實孩子自信心的不足常和家長是互動性有關。其實到某一個階段,家長也會開始對孩子到底能不能自我駕馭他的行為沒有信心。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常會詢問家長說,妳到底相不相信孩子有能力改善?

妳到底相不相信他?

家長會說「我相信,我願意給他的機會」。

可是在那個行為上,我看到的並不是那麼相信他。

有時候相信孩子的那個行為會發生是非常的重要,妳並不只是對他這個人的相信,妳要相信他在每個行為上的可能性。

有時候我會反問家長,當這個孩子做不到的時候,妳相信他做得到或做不到?家長常回答「對!在那個行為上我相信他做不到!」

我會跟家長說,其實妳要相信他做得到。他現在做不到,不表示他未來做不到。這個行為他現在做不到是因為我們還沒幫他找到恰當的方法,方法我們可以討論,我們可以找出任何可能性,但是妳千萬不要相信這個行為他做不到。因為妳假如相信這個行為他做不到,那麼好的行為可能就不會發生了。這是回到比較心理學、哲學化的思維,其實每一個孩子都非常有希望的。妳要不要讓他有希望,要看我們跟他互動的成人要不要學會擁有希望,孩子常常從我們身上學會擁有希望。假如我們對他失去信心,他不會從我們身上學到信心。